
(太極堂)活泉1號吳師父的手掌、腳底按摩,是以章神父(章齊茂博士)獨門技術為本,歷27年研發出一套更精準更實用的手法,用尖棒做腳底按摩,好處多多,它可以長驅直入,深入敵陣(相對應的反射區),瓦解敵營(沈積物)。為什麼不用指關節按摩呢?遇到如腦下垂體小又深的反射點根本勾不到,遇到腳跟皮層厚又粗者,宛如用指關節在磨沙紙,如果因此而受傷,不但不能幫助別人,也保護不了自己,章神父因而當機立斷,馬上推出尖棒絕技。依下棒、停棒、拉線的基本步驟徹底做腳底按摩。腳底按摩的首要任務,就是要將反射區的沉積物清除,為什麼要用按摩棒而不使用手呢?因為,當身體某一部分的器官,氣場不通時會凝滯氣節,引起各種變化,產生各種不同的現象,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結塊,這些結塊是由腳部的沉積物所累積而成的,刺激反射區的過程,就是要設法消除結塊,結塊一旦消失,各種氣節即消除。通常結塊不在皮層,而是深入肌肉層。而且,腳的反射區是人體器官的袖珍版,整個五臟六腑都濃縮到那麼小的腳底,而器官內的各個部分,也都以相同比例縮小。因此,器官對應的反射區結塊,必定是更小的一點,可能如綠豆大小、甚至更小。要能夠化開結塊,則使用的工具(按摩棒或指關節)和結塊的接觸面,一定要小於結塊本身,手指頭或關節的面積,往往大於結塊本身,雖然可以碰觸到某些反射區裡的結塊,卻也只能在皮層按摩,要化開反射區的結塊,則使用的工具和結塊的接觸面一定要小於結塊本身。按摩棒的設計,就是根據這個原則。
按摩棒的形狀像中華古玩的陀螺,吳崑山師父稱它叫(華陀棒),它分為三部分:握柄、棒身、棒尖。握柄呈橢圓體,大小和雞蛋差不多,將握柄置於手掌中,可以將按摩棒固定住。棒身像一個圓椎體,和棒柄相接的部分比較粗,然後越來越細,長度大約三公分。棒尖是按摩棒和結塊接觸的部分,因此,棒尖和反射區內部結塊的接觸面,要小於結塊本身。由於不同的情況,在反射區所形成的結塊也大小不相同,因此,根據棒尖的大小不同,可以將按摩棒分為三種:大頭棒、尖棒、細棒(銀棒)。大頭棒前端較粗,與肌肉的接觸面積較大,可以化開大面積沉積物、痛感較大。銀棒前端較細,能夠深入較細小的硬塊內部而將其化開,痛感較尖銳。尖棒的作用則界於大頭棒與銀棒之間。由於三種按摩棒的功用不同,因此,按摩時要根據反射區結塊的大小,來判斷應該使用那一種按摩棒。俗話說: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因此,按摩棒的選擇很重要,木頭要重,密度要高,檀木是首選,我都採用檀木做材質,將銀合金的棒身套在檀木的握柄上,因為銀棒沒有毛細孔,易於清潔消毒,利於迅速導電(氣)推開氣結(反射到腳底變成沈積物的結晶粒子),掌握起來也比較隱重,在職場上決對有加分的作用。一般人認為使用按摩棒會比較痛,其實不然,雖然工具本身是硬的東西,但是經由專業的老師,透過靈巧的雙手活用尖棒,使它變得能屈能伸,剛中帶柔,可輕可重,得心應手,可以看顧客的需要,決定大、中(尖)、細(銀)棒的運用,好棒配好技,猶如水幫魚、魚幫水,缺一不可。